美育知识丨当孩子想要画得写实,家长怎么做?
2021-03-19 15:07
在12-14岁阶段,一些孩子在学过美育知识后萌发了写实的强烈愿望——即用她所学的美育知识,画得像照片一样。艺术不再是对事物的单纯展现,而是用她所学美育知识表达对该事物的体验。如果我们赞同或者强调照片式地再现,那么我们不但让孩子在美育知识学习中远离了创造性的表达,而且也阻碍了其想象力——他自己的原创思维——的发展。
对自然的写实性再现会让孩子对此产生依赖性,有很多孩子在眼前没有实物的情况下画不出任何东西。事实上,他们已经对实物产生了依赖性,以至于一旦离开实物就会不知所措。
但是,一旦这种写实的需求成为一种真正的需求,我们就必须给予尊重。总之,为了不让孩子沦落为美育写实的奴隶,我们还有许多要做的。孩子在学习美育知识对写实性再现的过分强调是他对周边的环境有了新发现和新认识的一种迹象,其视觉体验上的新鲜感经常压倒了其创造性的才能。当他的愿望无法实现时,这其中潜在的危险性是巨大的,他的美育知识技法在“精准”再现方面显得有所欠缺,常听到的评论是:“这不像一颗真的书,或一个真的人。”精准地再现一棵树可能是摄影的目标,但不是艺术的目标。因此,为了不伤害我们的孩子,我们应该把他的注意力引导至对树木的体验之上,“那天有暴风雨吗?这棵树是在风中摇曳吗?”诸如此类关于一种确切的体验,而非精准再现式的问题会把注意力从单纯的照片式再现中转移出来。“这阵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的?”这个问题会把他的思考与他所渴望认识的现实联系起来,但也要求孩子对周围的情况有必要的辨识能力。
我们可以把同样的启发方式应用到几乎所有的事情上——“你笔下的人物在做什么?他在推一辆车吗?让我们来看看他是不是推得很用力。”——这样的问题会给孩子提供一个用她所学的美育知识进行真实再现的机会,前提是他对此深有体验;他的注意力也会从“像样的人”转移到一种有意义的体验上。
越是强调某种体验以及孩子对该体验的再现能力,就越能把孩子从没有章法的幼稚涂鸦引向青春期更具理性的表达,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未来美术特别提醒,家长不要把自己对写实艺术的一些惯常想法强加给孩子,只有当艺术创作被看作是“自我表达”时,才会对孩子学习美育有吸引力。